編者按
2009年臺灣當局允許陸資入島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新大陸成立了臺灣新大陸公司,成為首家赴臺投資的陸資企業。八年過去了,《福建日報》日前專訪了新大陸自動識別公司總經理郭棟先生,詳細了解自成立臺灣新大陸公司以來,新大陸如何發揮兩岸優勢,在科研、知識產權以及業務國際化等領域取得的成就,并發表專題報道。新大陸官微今日全文刊發,以饗讀者。
新大陸科研人員進行條碼景深識讀測試
文/福建日報記者 陳夢婕
在兩岸經貿合作領域,上世紀80年代初,臺資開始“登陸”,為大陸經濟注入一股活水,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IT與電子設計技術。2009年,這種單向投資關系首次發生改變,臺灣當局向陸資開放部分行業,允許陸資入島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從而拉開了兩岸雙向投資的序幕。
同年6月,福建新大陸電腦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福建新大陸”)在臺灣經過洽談,擬出資收購、控股帝普科技有限公司,并將帝普科技改名為“臺灣新大陸股份有限公司”。很快,一份編號“商合批2009254”、印發時間為2009年7月28日的《企業境外投資證書》,經過福建省外經貿廳送達福建新大陸。這標志著福建新大陸投資收購臺灣帝普科技有限公司股權申請通過商務部核準,成為首家赴臺投資的陸資企業。
共造“二維碼中國芯”
在超市購物,人們只需打開手機的“支付寶”或“微信”錢包,亮出付款條碼,收銀員用掃描槍輕輕一掃,就能自動完成付款。這其中,二維碼識別應用技術至關重要。時至今日,福建新大陸在條碼支付領域已經成為市場領導者,這背后最具優勢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二維碼解碼芯片,而臺灣新大陸公司的成立對此功不可沒。
2009年,臺灣新大陸公司成立后,就與臺灣科研機構如拓墣產業研究所、臺灣“工研院”等展開合作,在產業應用方面與臺灣智原科技、臺灣聯華電子等合作。“比如我們要設計一些新產品,臺灣可能有現成的技術,我們就把他們的技術引入并做進一步的研發。”分管臺灣新大陸公司的新大陸自動識別公司總經理郭棟說。
2010年,福建新大陸發布全球首顆“二維碼中國芯”,并圍繞這一芯片申請了120項專利。“這顆中國芯可以說是我們與臺灣同仁共同合作研發的成果,也是臺灣公司成立后的重大收獲。”郭棟告訴記者,2010年9月,通過與臺灣配套廠商臺灣聯華電子、臺灣智原科技的合作,福建新大陸首顆二維碼解碼芯片成功流片并通過測試。2012年,福建新大陸第二代“二維碼中國芯”發布,涵蓋主流二維碼和全部通用一維碼功能,并實現量產……
此外,赴臺投資,福建新大陸打通了引才通道,攬到了許多臺灣高科技人才。郭棟告訴記者,引才引智,同時也把臺灣先進的企業管理、技術創新模式融入企業,讓福建新大陸受益匪淺。該公司的首位臺籍員工張俊一就成為集團物聯網感知與信息識別引擎團隊的帶頭人。幾年辛勤耕耘,張俊一已獲得以其名字命名的專利50余項,并帶領福建新大陸自主研發出全球最小條碼專用識讀模塊——E2。兩年前,他還榮獲了福州市政府授予的“福州榮譽市民”稱號。
如今,福建新大陸二維碼技術在電子憑證、農業溯源、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冷鏈物流、物聯網人才教育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福建新大陸也憑借二維碼技術,在大陸POS機市場占有率穩居第一,并成功躋身為全球第三大POS機供應商。郭棟表示,臺灣在RFID和IC設計領域上具有研發優勢,在零件或裝置上的技術已成熟。大陸的創新活力、行業應用優勢與臺灣的產業化優勢結合,兩岸實現優勢互補,共創雙贏。
布局知識產權
很多人并不知道,除了技術研發合作,新大陸投資臺灣看中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臺灣在知識產權上的優勢。
郭棟告訴記者,臺灣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曾在知識產權方面吃過很多苦頭,因此累積了豐富的知識產權保護經驗。近年來,臺灣新大陸公司借鑒島內相關行業經驗,給母公司開發產品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化建議,大大縮減了研發的成本和周期。現在福建新大陸的每個項目立項之前,都要做專利排查,與臺灣顧問團溝通互動,碰到潛在風險,立即研究如何修改專利方案,尋找產品的價值點。無論是創新還是新技術的使用上,福建新大陸都力求走在行業前面,用別人沒有的東西,并及時申請自己的發明專利。
例如,針對拳頭產品二維碼芯片,福建新大陸就在臺灣知識產權咨詢公司世博科技的幫助下,開展了二維碼識讀芯片知識產權專利申請工作,圍繞二維碼芯片提出了179項專利申請(包括120項二維碼芯片專利、37項二維碼識讀引擎專利和22項二維碼物聯網應用商業模式專利)。
“其實,布局好知識產權就是在參與國際競爭中,贏得話語權。”郭棟回憶說,“幾年前,有家世界500強企業想并購福建新大陸,最后并購不成,就想用知識產權武器來整你。”所幸,福建新大陸與臺灣方面合作,建構起知識產權體系,保護了自己。引入臺灣知識產權方面的專家,不但發明專利的數量大幅提升,其對國際專利的認知、查詢及咨詢的能力,也幫助福建新大陸繞開歐美國家的專利陷阱,完善了自己的知識產權布局。
加快國際化步伐
臺灣新大陸公司成立后,第一個單子就是將其自主創新的產品,借力臺灣“跳板”走向國際化。郭棟介紹,由于臺灣科技產業的國際化水平比較高,人才在語言及國際化視野方面也有一定優勢,借助臺灣的平臺,有助于新大陸加快國際化步伐。
近幾年,福建新大陸在亞太地區的市場份額大幅提升,在日本、韓國等國家都有銷售網絡。郭棟表示,隨著人工成本的逐步上升,市場對自動識別的需求也在提高,特別是像日、韓這樣的國家,產業化基礎好,人力又貴,對此需求更加迫切。例如,目前在商談的一家日本微波爐廠商,就需要植入新大陸的二維碼識別技術。以后加熱一個便當,只要在包裝上設置條碼,通過二維碼識別技術啟動自動烹飪,就能達到最佳的口感。
此外,臺灣也成為福建新大陸產品亞太地區的服務中心。這也為福建新大陸吸引到更多客戶。臺灣新大陸公司的作用日益凸顯,今年亞太地區的業績同比翻番,與2009年臺灣公司初創相比,亞太地區的業績增加了10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