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發布時間:2014-01-21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個重要命題為所有中國人所深切關注,和大家一樣,我也對此思考了很長一段時間。新年伊始的今天,我參加“2014北京 大學新年經濟論壇”,論壇的主題是:“改革再出發”。身處北大“百年大講堂”,百感交集。借著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和北大這個思想大平臺,將自己的思考整理出來,與大家一同分享和交流。
我來自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嚴復的故鄉,福建省福州市。大家都知道,嚴復一生追求民族“富強之道”。作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他翻譯了“中國西學第一”的《天演論》,將西方近代文明和科學思想引入中國,成為近代中國開啟民智和改革創新時代精神的源起。習近平總書記2001年任福建省省長時,曾親自作序《科學與愛國:嚴復思想新探》,對嚴復在那樣一個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清王朝時代背景中的改革創新思想給予了高度評價:“宛如巨石投入深潭死水,產生 了極為深刻的影響,至今仍不過時?!?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x">
一、中國夢與改革創新
每一個生活在今天的中國人來說,都是非常幸運的。近代以來,在經過上百年漫長、艱苦和巨大付出的摸索后,我們的國家以巨大勇氣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樣一條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過去的35年,無論是中國還是每一個普通的中國人,在改革創新時代精神照耀下,都前所未有地改變了自身的命運。2012年11月29日,習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時提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百年磨難、涅磐重生后的中國,在崛起中重新把握自身命運的同時,也再次以東方大國的智慧,重新開始影響和改變世界運行與人類文明傳承發展的軌跡,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
每個人的夢想都不同。每一個中國人對明天都有不同的期許、規劃與夢想,但是今天所有中國人的夢想在有一點上是相同的:那就是我們的“中國夢”都是在過去的35年間,伴隨著國家、社會、產業的改革創新歷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生長,并正在“夢想照進現實”的實現過程當中。
同樣,每個國家因其歷史源起、現實發展,對夢想的定義也不同。但無論是美國夢、歐洲夢,還是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民族騰飛、國家崛起與人類文明的傳承發展,是它們共同的使命與內涵。
從500年前的航海大發現為起點,歐洲海洋文明的崛起接過了人類文明發展的火炬?!鞍l現新大陸”的冒險創新精神,使得偏居歐洲大陸西南角的葡萄牙、西班牙率先征服海洋、繼而主宰世界一個多世紀,孕育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萌芽。在這之后,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前蘇聯等國家,憑借變革與創新(荷蘭:資 本、企業等現代商品經濟制度創新,英國:君主立憲制改革、全球殖民貿易與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模式開創、第一次工業革命興起,法國: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啟蒙與大革命變革,德國:全民教育、科技與國家經濟體制創新,前蘇聯:社會主義革命與國家工業化改造),實現了民族騰飛、國家崛起,同時也在人類文明的傳承 與發展中留下它們的足跡。在這之后,沒有歷史包袱的美國接過歐洲海洋文明的火炬,統一的聯邦體制、“專利寫入憲法”的知識經濟體制、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創新,使其在電氣化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領跑世界,成為世界一極。
近代史清晰地告訴我們,500年來的大國興衰更替,是“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與文明旗幟在大國間傳承與發展的歷史。任何一個世界上的大國、強國,都是依靠 “改革創新”走進世界舞臺的中央,引領人類文明火炬傳承與發展;也都是因為背離了“改革創新”,淡出歷史的舞臺。作為人類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中國在近代經 歷過閉關鎖國、腐朽沒落帶來的 “苦心志、勞筋骨、餓體膚、亂所為”的苦難,同樣也經歷了在“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下,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發展道路的國家振興、經濟騰飛。因 此,今天的中國和中國人對于“改革創新”這一重大的歷史命題,有著尤為清醒與深刻的認知與體悟,也因此比歷史上任何時候更有理由、更有能力來擔當人類文明火炬傳承發展的“大任”。在這個意義上,從改革創新的歷史源頭出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將會是5000年文明史的中國,重回世界舞臺中央,攜手世界各國,打造共同繁榮、和諧世界的光榮與夢想。
二、“改革創新”時代精神在中國
正如中世紀的歐洲無法預見偏居歐洲大陸西南角的葡萄牙、西班牙可以憑借地理大發現稱霸世界,處于鼎盛時期的“日不落”大英帝國怎么也沒想到自己臣屬殖民地美國成長為世界一極一樣,過去三十五年中國的發展一再出乎西方視角的“意外”。35年間,中國經濟年均增長率高達9.8%,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高速增長 在持續時間與增長速度的奇跡。2013年1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科斯在所著的《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一書中,將開始于1978年的中 國經濟轉型評價為“歷史上最為偉大的經濟改革計劃”。但同時,他也將中國的崛起歸結為“人類行為的意外后果”。
西方視角的科斯也許無法理解過去35年中國發展背后,延綿數千年的大一統文化、二千年經濟變革史與商業文明智慧的深厚底蘊與合理演進基礎上,改革創新所迸 發的巨大能量。事實上,在經濟奇跡的背后,中國選擇的是一條無前人可以借鑒、打破近代西方工業化發展道路宿命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選擇的是有別于西方的“自身崛起同時也給世界提供機會”的和平發展道路,選擇的是一條用改革創新勇氣與智慧鑄就的持續繁榮的現代化發展道路。不夸張地說,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 “改革創新”時代精神的世界代言人。
1. 人類文明的演進發展與中國夢
人類文明演進的精彩之處,就在于其發展道路的創新性與多樣性。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視角,發端于歐洲、鼎盛于美國,以殖民掠奪為文化根基的西方“海洋文明”稱霸世界數百年,期間經歷了數次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兩次世界大戰。以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和2010年歐洲債務危機為標志性事件,西方“海洋商業文明”發 展在走到一個極致后,存在的問題與發展不可持續性進一步顯現。與此同時,中國作為當今世界大國中人口最多、傳承歷史文明最久遠的國家,在近代是以被動的方式地進入西方海洋文明的進程。百年磨難、涅磐重生,過去35年獨立自主、改革創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發展道路選擇,不僅成就了中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奇跡,同時也正式開啟了古老東方大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回歸之旅。而這一消一長,更是極為生動地詮釋了人類文明傳承發展的強大生命力與發展道路的創新 性、多樣性本質。
這樣一個特殊背景下,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之處,首先在于歷史所賦予它的人類文明發展道路探尋的使命。5000年文明史的回歸、改革創新的國家道路選擇、 “和平發展、和諧世界”的理性思考與國家發展實踐,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古老中國重回世界舞臺中央的偉大復興“中國夢”,將為人類文明提供一個有別于西方道路的全新發展方式,成為人類文明發展“世界夢”中無可替代的重要篇章。
2. “改革創新”的中國道路
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深淵,到主權高度統一、民族空前團結的共和國建立,從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選擇與35年改革開放的巨大發展成就,100年間摧枯拉朽革命戰爭與翻天覆地的社會變革后,古 老的國度重新屹立在世界東方。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觀念更新、社會大突破、大跨越與大發展,中國以全新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一條獨立自主、和平發展、社會長期繁榮穩定的國家現代化發展道路。毋須諱言,中國從黑暗中摸索一路走來的糾結、彷徨、痛苦,所走過的彎路與曾經面臨的困境。即便是改革開放35年后的今 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仍面臨“中等國家發展陷阱”等的各種巨大難題與空前挑戰。而正因為如此,中華民族在百年間幾代中國人前赴后繼,以巨大付出開辟的,改革創新中開拓并不斷向前推進的中國道路,對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更顯得彌足珍貴與意義深遠。
近代在西方以宗教為背景的殖民掠奪發展文化驅動下,先后爆發兩次世界大戰。在霸權與戰爭走向末路后,各國開始理性地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家發展道路?!昂投煌薄ⅰ昂秃瞎采笔怯兄凭脷v史文化傳統的中國歷來崇尚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準則。正是植根于五千年的優秀文化,基于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深刻反思和對世界 多極化發展背景下各種現實問題的自覺回應,中國選擇了和近代以來西方“通過擴張和戰爭手段實現崛起”完全不同的和平發展道路。中國將“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進步事業而努力”載入《憲法》,并將和平發展視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正如美國學者所感慨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在崛起的時 候給世界提供這么多機會”,通過“和平崛起、和諧世界,永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國家發展理念,以“開放、合作、共贏”為特征的中國道路成功實現了“后起國家依靠和平方式的國家振興”,開創了近代以來人類文明發展道路的先河,也為世界上為數眾多的落后地區與發展中國家開辟了一條切實可行的和平發展道路。
過去300年,西方資本主義道路自由經濟體制在創造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與社會生產力的同時,也呈現出周期性危機的經濟循環。這期間,德國、日本依靠國家體制成功進行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改良探索。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大蕭條背景下蘇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家工業化發展道路取得成功后,美國率先在 自由主義經濟體制中引入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參與國家經濟,用國家的力量推動經濟的運轉。但在自由經濟體制背景下,英美為代表的“政府看得見的手”與 “市場經濟無形的手”相結合的西方道路,仍無法擺脫危機循環的經濟發展宿命。與之相比較,有著深遠的國家治理經濟傳統的中國,在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優 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過去35年打破了西方經濟循環的命運。以社會主義國家體制、市場經濟、科技創新與現代化管理為內涵,以 強大的學習適應能力和不斷自我完善為特征的“中國道路”,展示了保持繁榮穩定、持續高速發展的先進性與獨特性,不僅為后發國家的道路選擇提供了重要的經驗支撐,也為發達國家西方道路的改良提供了極具價值的發展借鑒。
3. 開放、自信與包容的“中國夢”改革創新文化
歷史上,中國是一個戰略內向型的國家。燦爛的中華農耕文明在幾千年的時間中領先世界,直到近代在西方堅船利炮面前被迫走入海洋文明。百年間,中國掀起了兩次學習西方商業文明的浪潮:一是晚清時期以“師夷制夷,療貧起弱”推動當時封建社會的改良與變法維新。二是改革開放35年,“虛心學習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借鑒、吸收與揚棄。如果說,前一次學習是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黑暗中的中國“睜眼看世界”,尋求“國家富強”道路的一次重要摸索;那么始于1978年的第二次學習浪潮,不僅為獨立自主國家發展道路上的中國經濟騰飛提供了的巨大動力,更從根本上推動了中國國家性格“自內而外”的轉型與蛻變。今天的中國得以從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現代化國家視角,再度發掘5000年中華文明的博大胸懷與現代傳承,重新審視過去百年所經歷的磨難與滄桑劇變,從容解讀當今人類社會與世界格局的發展變遷,共同展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人類“永久和平、共同繁榮”的未來。而所有這些,都匯聚、融合與奠定了今天中國開放、自 信、包容的改革創新文化。
習總書記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后,關于中國夢與美國夢的比較與討論大量見諸海內外媒體,其中不乏言辭犀利者。事實上,民族主義也好,宗教移民國度也罷,無論中國夢還是美國夢,中國道路還是西方道統,都是人類發展歷史智慧的凝聚,大可不必就各自的歷史局限性一較高下、一爭長短。世界多極化發展的今 天,曾經的“西方中心論”的打破與超越,本身就蘊含著歷史發展的辯證,未見得一定要歸結到“中國重心論”;而500年歷史的西方“普世”價值的揚棄與重 構,更是數千年人類文明史厚重本源的回歸與必然。從發展的眼光,唯有不同文明道路之間的平等交流、包容互鑒、取長補短、互利共贏,唯有開放、自信、包容的的“改革創新”時代精神與文化本源,才是人類文明火炬的傳承的源頭動力與最終歸屬。從這層意義上說,具有地域多樣性、民族多元性、歷史傳承性的中華文化在 “后海洋文明”時代的回歸,與跨越歐洲海洋文明視角、有可能預示著新興的文明萌芽的載人深潛與“玉兔”登月歷史性突破一樣,有著巨大的現實價值和尤其深遠的歷史意義。
三、“改革創新”的中國夢
“中國的奮斗就是全人類的奮斗!”羅納德.科斯,這位98歲高齡、從未到過中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2008年在他親自倡議并主持召開“中國經濟制度變革三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這樣說到。
的確,無論是人類文明共同繁榮夢想的歷史回歸,還是大國理性和平崛起國家道路的創新探索,抑或是處于成功發展分水嶺上的中國道路的現實需要,以“改革創新”為源頭動力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已經不僅僅關乎中國巨人將以何種方式重回世界舞臺中央,更關乎處于發展十字路口的人類文明未來發展的走向。 從這個新的歷史起點,回望中國百年來的歷史,我們能夠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復興事業的崇高和神圣、感受到“中國夢”的歷史厚重與偉大。而留給當代中國的一個巨大歷史命題是:當歷史輪轉,人類文明的火炬重回一個5000年歷史的大國,古老東方國度重回世界舞臺的中央,面對幾代中國人前赴后繼開辟的民族復興偉業,面對開辟中國道路,攜手世界共同繁榮、打造和諧世界的歷史使命,今天的中國人將何以擔當?1. “中國道路”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在短短幾十年,走過了一些發達國家兩三百年才走完的歷史進程。但隨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的確立,中國道路開始面對真正意義上的挑戰:2011年以 來,中國經濟發展由兩位數高速增長放緩到中速增長。 隨著人口紅利、資源紅利等傳統的比較優勢逐步喪失,傳統資源消耗性的增長方式的不可持續性面臨重大轉變,曾經是中國改革開放象征,以“敢為天下先”著稱的經濟特區也遭遇了發展瓶頸。中國道路是世界上最大新興市場的曇花一現,還是一個可持續繁榮穩定的發展模式?中國將以何種方式來面對這場對世界經濟具有重大 意義的嚴峻考驗,牽動著世界的神經。中國道路的可持續性,已經成為當今中國乃至世界可持續發展所需要面對的最大命題與挑戰。300多年前,荷蘭的巴倫支船長在亞洲回到荷蘭的航線上被困北極圈8個月時間。他用8個船員的生命作代價,守望信念;并最終把裝有可以挽救他們生命的衣物 和藥品的貨物完好無損地送到荷蘭委托人的手里。傳之后世的經商法則,不僅為當時的荷蘭贏得海運貿易的世界市場,更為這個只有2個半大北京的歐洲小國奠定了 成就商業帝國夢想的重要基石。90年前,一代最優秀的中國人聚集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用生命和鮮血為代價,贏得了新中國的誕生,開啟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今天,在中國道路傳承人類文明的歷史使命面前,在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偉大事業面前,當代中國人是否有足夠的眼界與格局、勇氣與擔當?抑或是 為一己之私因循守舊,呆在改革開放豐碩的物質成果“奶酪”上守成?或許從這個視角,我們能更深切地體會習總書記所說“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對于今天中國的深刻啟示與內涵。
某種意義上,“因循守舊、貪腐特權”的思想根源與“一己之私,偏離人民、公平與正義”的利益角力和爭奪才是今天中國最大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白屪訉O和后來者擁有更大的夢想空間”應當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道路不變的堅守與道德準繩!2. 開拓者與天才的中國夢5000年文明史,中國之所以能在大部分時間中領先世界,“選賢任能”的政治傳統發揮了重要作用。無論是歷史上的堯舜禪讓、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還是康乾盛世,英才輩出始終是中國太平盛世的重要特征。而回顧近代西方大國崛起的歷史,從十八世紀末英國首相皮特因為《國富論》,率領一眾王公貴族和商界巨賈為僅 是一個海關官員的亞當.斯密讓座,到法國把歷史上61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藝術家與11位政治家一同安葬在“先賢祠”,再到美國“將利益的燃料添加到 天才的火焰上”的專利制度入憲,對知識創新的尊重,對思想文化開拓的推崇,成為這些大國在當時引領世界,邁入現代世界大門背后巨大的推動力。
毋庸置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本源的中國道路,正在呼喚一大批“敢為天下先”的開拓者與“以改變世界為己任”的天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也必然有賴于在一大批勇于改革的開拓者、敢于創新的天才在個人“中國夢”的奮斗過程中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打破體制壁壘,掃除身份障 礙,讓人人都有成長成才、脫穎而出的通道,讓各類人才都有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的論述,無疑道出了中國道路走向最終成功最重要的一塊基石。
然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僅有開拓者與天才的中國夢還遠遠不夠。新歷史起點上,我們迫切希望主政者有更高遠的目光,資源擁有者與利益既得者能有更廣闊的胸襟,我們的國家對知識、思想與文化更多的尊重,我們的社會對變革與創新更多的包容,因為只有這樣,夢想才能真正變成現實。3. 中國道路與企業家精神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全,讓世界看到了一個巨大成就后,以更大的勇氣不斷奮進的中國:從“摸著石頭過河“到“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的改革策略、從“中國式四個現代化”的“小康”目標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改革總目標,從“沿海經濟特區”設立到“自由貿易實驗區”與“絲綢之 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從“改變落后面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均衡、公平、綠色、和諧的可持續健康發展軌道”的建立。中國用未來十年的改革藍圖和推動“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的宏大倡議與構想,向世人展示了前所未有的自信與堅定:中國道路將引領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面向世界,開啟 未來。
與西方道路的“自由主義經濟體制”起源截然不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中融入了中華民族深遠的國家治理經濟傳統。從這個本源出發,中國道路選擇了保持社會主義國家體制優越性的同時,最大程度借助市場經濟的力量發展生產力的發展方式。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剛剛落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 “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從“非公有制經濟作為公有制經濟的有益必要補充”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基本經濟制度“與“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重大轉變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道路與時俱進的強大學習能力和不斷自我完善的智慧。
產權保護制度基礎上的混合所有制創新,不僅超越了一直以來“國進民退、國退民進”爭論的喧囂,破除了西方“唯自由主義市場論”的誤區,更為中國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的未來發展開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舞臺。無論是國有企業即將面對的歷史性改革,還是民營企業迎來的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中國道路”上,作為中 國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未來優勢互補、協調融合的發展大趨勢,正在呼喚真正有歷史感、有眼界、有勇氣、有擔當的改革創新的中國企業家精神。而這,也是當代中國企業家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道路上所必須肩負的歷史使命。
順文明潮流、體時代脈動、展歷史未來。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離開改革開放,也沒有中國的明天”。從黨的十八大開始,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國第五代領導集體以高度的改革膽識、銳氣 和智慧,使得剛剛過去的2013年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又一個以“改革”命名的關鍵年份。事實上,只有以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為基點,我們才有可能召回中華 民族的舍我其誰的自信力,才有可能從5000年的歷史中找回商業文明的精神與力量,進而融合世界各國發展道路中的精華,最終擔當人類文明火炬傳承的歷史使 命,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助益乃至引領世界的中國道路,真正實現比肩和超越“美國夢、歐洲夢”、攜手世界各國共筑“世界夢”的偉大復興“中國夢”!(王晶 新大陸科技集團總裁、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