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發布時間:2014-1-21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個重要命題為所有中國人所深切關注,和大家一樣,我也對此思考了很長一段時間。我來自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嚴復的故鄉--福建省福州市。嚴復一生都在追求民族“富強之道”,作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他翻譯的《天演論》將西方近代文明和科學思想引入中國,成為近代中國開啟民智和改革創新時代精神的源起。2001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曾親自作序《科學與愛國:嚴復思想新探》,對嚴復的改革創新思想給予了高度評價:“宛如巨石投入深潭死水,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至今仍不過時。” (王晶 新大陸科技集團總裁、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夢與改革創新
近代以來,經過漫長艱苦的摸索,我們最終選擇了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每個人的夢想都不同。同樣,每個國家因其歷史源起、現實發展,對夢想的定義也不同。但無論是美國夢、歐洲夢,還是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民族騰飛、國家崛起與人類文明的傳承發展,是它們共同的使命與內涵。
航海大發現帶來了海洋文明的崛起,歐洲接過了人類文明發展的火炬。葡萄牙、西班牙率先征服海洋、進而主宰世界一個多世紀,孕育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萌芽。隨后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前蘇聯等國家,憑借變革與創新,相繼實現了國家崛起。在這之后,沒有歷史包袱的美國接過歐洲海洋文明的火炬,在以電氣化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領跑世界,并最終成為世界一極。
歷史清晰地告訴我們,任何一個世界上的大國、強國,都是依靠“改革創新”走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央,引領著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就是有著5000年文明史的中國,重回世界舞臺中央,攜手世界各國打造共同繁榮、和諧世界的光榮與夢想。
“改革創新”時代精神在中國
過去的35年,中國的發展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高速增長的奇跡。2013年1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科斯在其《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一書中,將“開始于1978年的中國經濟轉型”評價為“歷史上最為偉大的經濟改革計劃”。
事實上,在經濟奇跡背后,中國選擇的是一條無前人可借鑒、打破近代西方工業化發展道路宿命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選擇的是“自身崛起同時也給世界提供機會”的和平發展道路,選擇的是“一條用改革創新勇氣與智慧鑄就的持續繁榮”的現代化發展道路。
人類文明的演進發展與中國夢
人類文明演進的精彩之處,在于其發展道路的創新性與多樣性。發端于歐洲、鼎盛于美國,以殖民掠奪為文化根基的西方“海洋文明”,稱霸世界數百年,期間人類社會經歷了數次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兩次世界大戰。作為當今世界大國中人口最多、傳承歷史文明最久遠的國家,在近代中國才被拉入西方海洋文明的進程。百年磨難、涅磐重生,過去35年中,中國選擇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獨立自主、改革創新,不僅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也開啟了古老東方大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回歸之旅。
在這樣一個特殊背景下,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其偉大之處,首先在于歷史所賦予它的使命--為人類文明發展探尋道路和方向。5000年文明史的滋養、改革創新的國家道路選擇、“和平發展、和諧世界”的理性思考與國家發展實踐,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古老中國重回世界舞臺中央的偉大復興“中國夢”,將為人類文明提供一個有別于西方道路的全新發展方式,并成為人類文明發展“世界夢”中的重要篇章。
“改革創新”的中國道路
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 “和而不同”、“和合共生”,是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中國歷來崇尚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準則。正是植根于五千年歷史淵源的優秀文化,基于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深刻反思和對世界多極化發展背景下各種現實問題的自覺回應,中國選擇了與近代西方“通過擴張和戰爭手段實現崛起”完全不同的和平發展道路。中國將“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進步事業而努力”載入《憲法》,并將和平發展視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正如美國學者所感慨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在崛起的時候給世界提供這么多機會”,通過“和平崛起、和諧世界,永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國家發展理念,以“開放、合作、共贏”為特征的中國道路成功實現了“后起國家依靠和平方式的國家振興”,開創了近代以來人類文明發展道路的先河,也為世界上為數眾多的落后地區與發展中國家開辟了一條切實可行的和平發展道路。
過去300年,西方資本主義自由經濟體制在創造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與社會生產力的同時,也呈現出周期性危機的經濟循環。這期間,德國、日本依靠國家體制成功進行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改良探索。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大蕭條背景下、蘇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家工業化發展道路取得成功后,美國率先在自由主義經濟體制中引入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參與國家經濟,用國家的力量推動經濟的運轉。但在自由經濟體制背景下,英美為代表的“政府看得見的手”與“市場經濟無形的手”相結合的西方道路,仍無法擺脫危機循環的經濟發展宿命。與之相比較,有著深遠的國家治理經濟傳統的中國,在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過去35年的社會實踐中打破了西方經濟循環的命運。以社會主義國家體制、市場經濟、科技創新與現代化管理為內涵,以強大的學習適應能力和不斷自我完善為特征的“中國道路”,展示了保持繁榮穩定、持續高速發展的先進性與獨特性,不僅為后發國家的道路選擇提供了重要的經驗支撐,也為發達國家西方道路的改良提供了極具價值的發展借鑒。
開放、自信與包容的“中國夢”改革創新文化
歷史上,中國是一個戰略內向型的國家。燦爛的中華農耕文明幾千年來領先于世界,直到近代在西方堅船利炮面前被迫走入海洋文明。百年間,中國掀起了兩次學習西方商業文明的浪潮:一是晚清時期以“師夷制夷,療貧起弱”推動當時封建社會的改良與變法維新;二是改革開放35年間,“虛心學習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借鑒、吸收與揚棄。前一次學習是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黑暗中的中國“睜眼看世界”,尋求“國家富強”道路的一次重要摸索;始于1978年的第二次學習浪潮,不僅為獨立自主國家發展道路上的中國經濟騰飛提供了的巨大動力,更從根本上推動了中國國家性格的轉型與蛻變。
因而,從發展的眼光看,不同文明道路之間的平等交流、包容互鑒、取長補短、互利共贏,開放、自信、包容的的“改革創新”時代精神與文化本源,正是人類文明火炬的傳承的源頭動力與最終歸屬。
“改革創新”的中國夢
“中國的奮斗就是全人類的奮斗”,羅納德·科斯,這位98歲高齡、從未到過中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2008年在他親自倡議并主持召開的“中國經濟制度變革三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如是說。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已經不只是關乎中國將以何種方式重回世界舞臺中央,還關乎人類文明未來發展的走向。回望中國百年歷史,我們能夠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復興事業的崇高和神圣、感受到“中國夢”的歷史厚重與偉大。
“中國道路”的可持續發展
短短幾十年間,中國走過了一些發達國家兩三百年才走完的歷史進程。但隨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的確立,中國道路開始面對真正意義上的挑戰:2011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由兩位數高速增長放緩到中速增長。隨著人口紅利、資源紅利等傳統的比較優勢逐步喪失,傳統資源消耗性增長方式面臨重大轉變,曾經是中國改革開放象征、以“敢為天下先”著稱的經濟特區也遭遇了發展瓶頸。中國道路,是世界上最大新興市場的曇花一現,還是一個可持續繁榮穩定的發展模式?中國將以何種方式來面對這嚴峻考驗?這些都牽動著世界的神經。中國道路的可持續性,已經成為當今中國乃至世界可持續發展所需要面對的重大命題與挑戰。
300多年前,荷蘭的巴倫支船長在亞洲回到荷蘭的航線上曾經被困北極圈8個月。他們以8個船員的生命代價,守望信念,并最終把裝有可挽救他們生命的貨物完好無損地送到了荷蘭委托人的手里。傳之后世的經商法則,不僅為當時的荷蘭贏得海運貿易的世界市場,更為這個歐洲小國奠定了成就商業帝國夢想的重要基石。今天,在中國道路傳承人類文明的歷史使命面前,在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偉大事業面前,當代中國人是否有足夠的眼界與格局、勇氣與擔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對于今天中國的深刻啟示與內涵。
開拓者與天才的中國夢
在5000年文明史中,中國之所以能在大部分時間中領先世界,“選賢任能”的政治傳統發揮了重要作用。無論是歷史上的堯舜禪讓、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還是康乾盛世,英才輩出始終是中國太平盛世的重要特征。而回顧近代西方大國崛起的歷史,從十八世紀末英國首相皮特因為《國富論》,率領一眾王公貴族和商界巨賈為僅是一個海關官員的亞當·斯密讓座,到法國把歷史上61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藝術家與11位政治家一同安葬在“先賢祠”,再到美國“將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的火焰上”的專利制度入憲——對知識創新的尊重,對思想文化開拓的推崇,成為這些大國在當時引領世界背后的巨大推動力。
毋庸置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本源的中國道路,正在呼喚一大批“敢為天下先”的開拓者與“以改變世界為己任”的天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也必然有賴于一大批勇于改革的開拓者、敢于創新的天才,在個人“中國夢”的奮斗過程中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打破體制壁壘,掃除身份障礙,讓人人都有成長成才、脫穎而出的通道,讓各類人才都有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的論述,無疑道出了中國道路走向最終成功最重要的一塊基石。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僅有開拓者與天才的“中國夢”還遠遠不夠。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迫切希望主政者有更高遠的目光,資源擁有者與利益既得者能有更廣闊的胸襟,我們的國家對知識、思想與文化有更多的尊重,我們的社會對變革與創新有更多的包容——因為只有這樣,夢想才能真正變成現實。
中國道路與企業家精神
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讓世界看到了一個有了巨大成就后仍以更大勇氣不斷奮進的中國:從“摸著石頭過河”到“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的改革策略、從“沿海經濟特區”設立到“自由貿易實驗區”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從“改變落后面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均衡、公平、綠色、和諧的可持續健康發展軌道”的建立……中國用未來十年的改革藍圖和推動“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的宏大倡議與構想,向世人展示了前所未有的自信與堅定:中國道路將引領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面向世界,開啟未來。
與西方道路的“自由主義經濟體制”起源截然不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中融入了中華民族深遠的國家治理經濟傳統。從這個本源出發,中國道路選擇了保持社會主義國家體制優越性的同時,最大程度借助市場經濟力量發展生產力的發展方式。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剛剛落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從“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從“非公有制經濟作為公有制經濟的有益必要補充”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基本經濟制度”與“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重大轉變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主政者與時俱進的強大學習能力和不斷自我完善的智慧。
產權保護制度基礎上的混合所有制創新,不僅超越了一直以來“國進民退、國退民進”爭論的喧囂,破除了西方“唯自由主義市場論”的誤區,更為中國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的未來發展開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舞臺。無論是國有企業面對的歷史性改革,還是民營企業迎來的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作為中國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未來優勢互補、協調融合的發展大趨勢,正在呼喚真正有歷史感、有眼界、有勇氣、有擔當的改革創新的中國企業家精神,這也是當代中國企業家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道路上所必須肩負的歷史使命。
順文明潮流、體時代脈動、展歷史未來。“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離開改革開放,也沒有中國的明天”。從黨的十八大開始,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國第五代領導集體,以高度的改革膽識、銳氣和智慧,使剛剛過去的2013年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又一個以“改革”命名的關鍵年份。事實上,只有以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為基點,我們才有可能召回中華民族“舍我其誰”的自信力,才有可能從5000年的歷史中找回商業文明的精神與力量,進而融合世界各國發展道路中的精華,最終擔當起人類文明火炬傳承的歷史使命,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