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南網—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黃麗紅、李艷 發布時間:2014-1-13
東南網1月13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鄭璜)民營經濟是我省最大的優勢之一,在全省經濟總量中“三分天下有其二”。如何更好地服務民營經濟,為福建發展增添更多動力?
12日,省政協就“民營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召開專題協商會,來自工商聯、民建、科技等界別的委員們與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等政府職能部門負責人展開面對面交流。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張志南出席會議,省政協副主席郭振家主持會議。
要看作用和效益
公共服務平臺能為相關區域和行業民企提供技術創新、投融資、信息、人才、創業、市場開拓、法律政策等共性服務,在減輕政府負擔、提高行政效率、降低企業運行成本、促進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已成業界共識。
近年來,我省公共服務平臺發展較快。據統計,全省目前有登記注冊企業服務機構1.6萬多家,既包括各級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企業孵化器等政府服務平臺,也包括由各類協會商會、中介機構、產業聯盟或龍頭企業自發組建的市場化公共服務平臺。
以加強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為突破口,推進投融資平臺建設;以產業集群為依托,推進技術支持服務平臺建設;整合社會培訓資源,建好中小企業培訓基地;組織開展各類展覽展銷、貿易洽談、產品推介等活動,幫助企業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省政協委員、香港祥龍集團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景濃一口氣提了好幾類急需建立的平臺。
“不能只看平臺的建設數量,還要看平臺真正能發揮多大作用,創造多少效益。”省政協委員、新大陸科技集團董事長胡鋼建議,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可與現有的產業園區建設相結合,以充分發揮園區的集聚效益,完善園區服務,為企業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他認為,對已有的政府服務平臺,可改變現有考核評估監督機制,引導和迫使其走市場化道路。
鼓勵民資來建設
市場化服務平臺的獨特優勢顯而易見:契合企業需求,服務內容專業,運行機制靈活,容易獲得民企認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這也為加快市場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供了難得機遇。
在我省一些民營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市場化公共服務平臺已嶄露頭角。省政協委員、福建東方偉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林端生就聯合省內一批知名的企業家,成立了福建省民營企業投資公司,用以幫助解決中小會員
企業融資困難,實現企業間資源共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林端生建議,面對量大面廣的民企,可把不必由政府干預或實施的公共服務事項讓渡給市場來完成,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行業協會商會、中介機構、產業聯盟和龍頭企業等民間資本建設市場化公共服務平臺,提供“專精特新”和品牌化的服務產品。
然而,目前的市場化服務平臺還存在對組建平臺的龍頭企業依附性強、運行成本高、服務水平有限、公信力不足等問題。
省政協課題組的調研報告提出,政府要擔負起彌補市場失靈的作用,制定好市場化公共服務平臺的負面清單、準入門檻、考核辦法、評價機制和長遠規劃,實行優勝劣汰,在優化公共服務水平、保障公平精神、加強市場監管、加大服務平臺知曉率等方面發揮作用。
政府部門有共識
在認真聽取委員發言后,張志南指出,加快服務體系建設是新時期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舉措,這樣的專題協商會很有必要。近年來,我省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但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不小差距。加快建設覆蓋全省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是企業的呼聲,也是政府部門的共識。
他表示,將把委員們提出的合理建議與意見,逐條加以認真研究落實。針對當前我省民營經濟服務體系存在的不足,我省將建立健全聯席會議制度,及時全面掌握民營經濟發展狀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加大服務資源整合力度,建好公共服務平臺,延伸網絡覆蓋面;更好地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注重創新,調動企業積極性;更多地針對企業需求,加強服務保障,進一步改善民營經濟服務體系。
省經信委負責人表示,針對廣大中小企業更多集聚在縣、鄉工業園區的實際,我省將加快第三級服務平臺網絡終端的建設,更直接、更準確地獲取中小企業服務需求,對癥下藥提供服務,確保形成“1+45+N”:“1”為省級樞紐平臺,“45”為9個設區市綜合窗口服務平臺和36個重點產業集群窗口平臺,“N”為縣、重點鄉鎮和工業園區服務機構,能覆蓋全省中小企業的公共服務網絡。
省科技廳負責人透露,從2014年起,我省將大力引進重大研發機構在我省落地,鼓勵企業購買重大研發成果。此外,還將推動整合資源,集中科研經費,用三年著力構建50個左右有關我省產業技術提升的重大研發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參加專題協商會后,該負責人表示:“會考慮重點建在有影響力的企業和商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