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網 作者:高楊 發布時間:2012-9-26
9月19日下午,坐落在南京紫金山麓密林深處的紫金山莊會議中心的紫金廳,座無虛席。不停閃爍的鎂光燈和著咔咔清脆的快門聲,在這個300多平方米的空間里交相呼應。
室外秋風送爽,但紫金廳內卻氣氛炙熱。近百個席位座無虛席,靠后的走道里也站滿了胸前佩戴各式證件的人們。記者發現,廳內的多數人為參加2012海峽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的代表和60余家海內外媒體的百余位記者。
一位來參加其他分論壇的大陸企業界代表告訴記者,他專門趁茶歇的機會來“兩岸雙向投資專題論壇”聽聽這里的討論,“就想聽聽大陸企業如何赴臺投資的相關情況。”
■首個赴臺陸企談赴臺投資經歷
“我們最初就是一個十來個科技人員,借了一百萬元,幾乎是白手起家創業起來的企業。”毫不掩飾自己最初的“弱小”和“貧困”,多次應邀參加兩岸重要活動的大陸企業家福建新大陸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王晶,談起如今取得的成就,總不忘揭自己的“老底”。
作為第一家赴臺投資的大陸企業,王晶對臺灣和大陸的企業和行業產業情況很熟悉。
王晶說,當初投資臺灣不僅看中臺灣的市場,更看中臺灣在知識產權、技術研發以及國際化等方面的優勢。“由新大陸研發的全球首個二維碼解碼芯片,很大意義上就得益于兩岸的合作。”
她說,大陸的企業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們這些靠自己摸爬滾打成長起來的本土企業,在國際化的管理和運營方面很欠缺。所以從自身來說,跟國際上的企業相比,以人的生命周期來形容,我們認為自己還處在兒童期,而臺灣、東南亞地區的企業在產業方面已經有積淀,應該是青壯年期了,所以要想長大,我們必須走出去,進行合作。
當談及為什么選擇臺灣時,王晶說,因為臺灣無論在哪個方面都跟大陸是最親的,而且是最相近的,無論語言、風俗習慣,畢竟兩岸同根同源,所以我們就想應該到臺灣投資。
王晶透露,在赴臺前,她們兼并了一家經營得有點困難的荷蘭企業,由于臺灣還沒開放大陸資本赴臺投資,所以她們以兼并這家企業的方式進入臺灣的。“沒想到我們很幸運的是,我們居然是大陸第一家批準的赴臺投資企業,也是臺灣地區第一家被批準的到臺灣投資的大陸企業。”
“我每一次都被反反復復問到,你到臺灣賺到錢了沒有?到臺灣投資值不值得?”王晶說,我每次就談談我自己到臺灣投資的經驗。她說,去臺灣,我們認為從國際化的布局來說需要走這一步。兼并了外國的企業以后,我們進行經營后,這個企業比原來好很多,每年的效益都在增長。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臺灣在產業方面的成熟度很高,去那投資以后,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一個是在知識產權方面,高科技的投入越大,期望越高,你面臨的知識產權的問題就越多,而且我們認為,臺灣的企業由于過去以代工為主,在過去發展過程中,知識產權上吃了非常多的虧。過去有一種說法,叫“毛三毛四”,毛利率只有三或四,大多數的錢都是為知識產權買單了。我們到臺灣以后,揭牌的第一天,上的第一課就是請臺灣的律師給我們上課,他現在是我們的法務顧問。我們這幾年國際化的布局非常快,有一些動作都已經觸動了歐美企業的神經,我們有一些創新已經在改變行業的游戲規則。這得益于我們對知識產權的認識,和我們比較早的布局,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收獲來自臺灣。
另外一個收獲,就是在科技創新上跟臺灣企業的合作,我們做芯片的開發,最早做阿斯頓芯片的時候,都是跟日本和韓國企業合作,后來我們在臺灣尋找同行合作。我們跟臺灣的企業是語言和文化相通的,可以少走很多的彎路,市場需求可以一步講到位。“臺灣的企業在這方面也有經驗,可以幫助我們把研發一步做到位。”王晶說,去臺灣投資,從科技創新的角度,收獲也特別大。
赴臺投資獲得的第三個方面收獲,王晶認為是人才。她說,臺灣企業對人才的意識比大陸早,早前也有很多人去國外留學,后來臺灣搞了一個人才回歸的政策,導致很多人才回流到臺灣,產業人才比較成熟。通過在臺灣投資,我們也引進了很多人才到自己的企業,包括企業管理、技術管理、知識管理。這方面,對提升自己企業的競爭力,非常有幫助。我們認為這一塊空間很大。而第四個方面就是國際化。我們到臺灣投資以后,每年的創新產品展覽都是拿最大的展位,派大批的人去參展,拓寬團隊的國際化視野,國際化的步伐也加快了。我們把技術和服務中心放在了臺灣,大陸企業有一個特點,一般是把香港作為國際化的中轉點,我們也是這樣,但是現在把香港的公司撤了,只留了一個辦事處,把臺灣作為中轉點。從產業能力來看,香港是金融、貿易為主,做產業化,臺灣比較強。我們到臺灣去投資,收獲超出了預期,今年開始,還要加大對臺灣的投資,加大作為國際技術和服務中心的投入。這是我個人的體會。
■兩岸企業合作從產業互補上下功夫
雖然臺灣工業化和科技人才相對于大陸要早些和優些,但這并不等于說,赴臺投資就能賺錢。畢竟臺灣市場小,資源能源缺乏,而大陸卻擁有13億人口的大市場和雄厚資源能源。因此,如何讓大陸企業和臺灣科技、產業對接?
臺灣前財政部門負責人、臺灣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劉憶如作主題發言時表示,以后是內需的時代,以后是亞洲的時代,兩岸要看到大環境的變遷,找到更多更廣的投資機會,一起合作。
劉憶如說,臺灣來大陸,大陸來臺灣,不是說政策希望投資什么,企業家就會投資,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兩邊要促進投資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當企業要去某一個地方投資,會有人生地不熟的風險。怎樣減少人生地不熟的障礙是非常重要的。企業這時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對了人,并在對的地方做對的事情,尤其是策略聯盟的合作。
臺灣冠捷科技集團董事長宣建生在發言時介紹了冠捷科技的投資成長歷程,并分享了冠捷科技與南京企業合作打造液晶產業鏈的經歷。宣建生表示,大陸企業赴臺或者臺灣企業來大陸投資,我都希望兩岸雙方在產業鏈上進行合作,實現雙贏。
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則表示,近些年開始有不少臺灣的農產品來到大陸,兩岸的貿易關系日漸增多。但大家普遍認為,陸資入島比臺資進入大陸少得多。原因在于,過去的投資方向形成,是市場和企業推動的,追逐了產業發展,政府和組織雖然可以影響,但最主要的還是受到市場需求的推動。從這一點上來講,當今陸資想要找到十分好的入臺機會十分不容易。這不僅受到臺灣地區自身的規模、自身市場的影響,還包括臺灣對陸資的一些限制。
寧高寧指出,臺灣產業發展,從管理、技術、品牌和營銷四個方面來講,多多少少領先于大陸,臺灣如果通過大陸把全世界作為一個市場,這樣的商業模式更佳。即是說,兩岸應該根據自身的發展特點,形成更為適宜的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