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福建日報 記者:李柯 發布時間:
科技創新,不斷演繹福建新傳奇——
重組戊型肝炎疫苗獲國家一類新藥證書和生產文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用于預防戊型肝炎的疫苗;
新大陸產出全球首顆二維碼解碼芯片并投入應用;
瑞芯微電子公司承擔的個人移動信息終端SOC芯片研發項目入圍國家“核高基”重大專項,標志我省芯片設計進入“國家隊”;
……
科技創新,不斷激發福建發展的內生動力——
根據科技部最新監測,我省綜合科技進步水平居全國第9位,比去年提升2位,其中,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數居第5位,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居第7位;
全省80%以上市、縣(區)通過科技進步考核;
去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2326億元,同比增長26.6%;
今年上半年,全省完成以改擴建為主的技改投資1013.7億元,同比增長36%;
……
面對科技發展大勢,面對日趨激烈的區域競爭,省委、省政府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依靠科技創新,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推動科技實力、經濟實力實現新的重大跨越。
加快科技創新
轉變發展方式
近年來,我省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全力推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新征程面臨新挑戰。
從自身看,當前,我省既處在積蓄能量、提速發展、加快壯大經濟總量的重要節點,又處在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結構轉型升級、努力提高發展質量的關鍵時期。
從外部看,新科技迅猛發展,不斷引發新的創新浪潮,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更新換代的周期越來越短,既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又伴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
審時度勢,省委決策高瞻遠矚、堅定有力——新的時期,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根本還要靠科技創新。
加快科技創新,路線清晰。
我省“十二五”規劃綱要把“堅持科技進步和創新引領”作為“十二五”發展的基本要求,貫穿各有關章節,首次將“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單獨成章闡發,凸顯了科技創新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加快科技創新,內容豐富。
以科技政策“四兩撥千斤”。出臺《關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若干意見》、《福建省重大科技成果企業落地轉化資助辦法(暫行)》等重要政策,通過項目、基地、人才三位一體的整體推進機制,全方位支持開展科技創新。
以路徑指引為創新之路掃清障礙,大力構建平臺推進產學研合作,推進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開展企業技術提升輔導診斷、“校企對接”行動、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百千萬”行動……目前,已有1.4萬名科技人員深入1萬多家企業,幫助破解技術難題。
為強化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行企業為主承擔科技項目的制度,在全國率先建立企業R&D經費專戶(專賬)制度等。目前,全省85.8%的研發投入由企業完成,74.5%的R&D活動人員集中在企業。今年出臺的《福建省企業技術創新團隊資助暫行辦法》更明確規定,企業技術創新團隊實行領軍人才申報制,領軍人才可優先申報省科技計劃項目,不受推薦單位申報數量的限制。
創新,以人才為基石,以機制為保障。我省把握人才脈搏,鎖準高層次精英,相繼出臺《福建省引進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暫行辦法》、《海西產業人才高地建設實施辦法》和《海西創業英才培養實施辦法》等政策,每年安排2億元資金,引進300名左右海內外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
推動發展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方興未艾。
創新驅動給力
產業升級加速
作為傳統行業,印染業給人的印象更多是高耗能、高污染。但在福建鳳竹集團,情況截然不同。
2010年以來,在省科技重大專項“印染新工藝及其廢水回用新技術”項目支持下,鳳竹集團自主研發低碳環保新工藝。這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節能染色工藝,不但可以同時對滌綸和棉進行染色,而且耗水、蒸汽量比傳統工藝減少50%,印染廢水回收率從20%提高到50%。
這是我省大力實施科技重大專項,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一個縮影。
科技成果,只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體現價值。近年來,我省著眼產業技術創新需求和區域經濟發展重點,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僅2011年,我省就實施了10個科技重大專項和133個區域、高校產學合作科技重大項目,在新藥創制、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領域攻關,獲取了一批產業核心關鍵技術。中科院福建物構所等完成的20萬噸級煤制乙二醇工業示范項目,開辟了世界上以煤代替石油乙烯生產乙二醇技術路線和工業化應用的先河;廈門鎢業集團開發應用超細硬質合金制造技術,成功突破國外的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帶動相關產業規模數百億元……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明顯提速。海西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全面啟動,國家級、省級高新區二次創業和整合升級加快推進,泉州高新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促進特色產業基地集約化發展。去年,我省新增平板顯示、節能照明、智能家電3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繼國家創新基金首個創新產業集群(試點)——微波通信產業落戶泉州后,閩東中小電機創新型產業集群成為第四個國家創新基金產業集群試點。
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新大陸完成第二代二維碼解碼芯片量產流片,下半年將全面推向市場;上潤二期暨智能執行器項目下半年投產,將新增年產值10億元。上半年,全省物聯網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0%,軟件產業同比增長30.6%,福大自動化等5家公司入選全國軟件百強企業……計算機及網絡、新一代寬帶移動通信、LED和太陽能光伏、軟件、物聯網正在加快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
農業科技創新深入推進。加快農業良種選育、健康種養、農產品加工保鮮新技術的研發,加快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培育形成了永安竹業、德化陶瓷、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等一批區域特色產業。
碩果累累,科技在我省經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越發凸顯。
構建區域體系
打造合作平臺
日前,泉州市光電行業協會與臺灣臺固通綠能公司簽署聯合建設海峽兩岸光電科學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協議書,閩臺LED技術研發共享步入互動階段。
我省已成為臺資LED企業投資大陸的聚集區之一,晶元、鼎元、億光、中強、嘉晶等臺灣島內LED龍頭企業,紛紛來閩投資設廠。
閩臺科技交流合作不斷深化,是我省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亮點之一。科技需要統籌各種社會資源,通過大協作推動大科技。
構建政、金、產、學、研、用協作大機制。我省與科技部、國家知識產權局、中科院等建立了科技工作會商制度,獲國家支持的力度不斷加大。今年,科技部、國家知識產權局分別與省政府簽訂新一輪部省工作會商議定書,共推福建重大創新平臺和基地建設、產業轉型升級、閩臺科技合作、區域科技發展和水土流失治理等工作,共同設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審查協作海西中心等,構筑閩臺知識產權交流合作平臺。
區域科技創新平臺加快構建。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落戶廈門,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啟動建設。今年,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科技部批準立項建設,實現我省農業領域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零的突破;福建省獸醫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獲農業部批準,成為全國首個在省級設立的、獲準從事高致病性禽流感研究活動的實驗室。全省建有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56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3個。
機制新,活力增。我省新型科技中介組織和科技服務形式不斷涌現。我省創建了技術經紀示范園,引入電子、醫藥等領域一批技術經紀機構;建成國家專利技術(福建)展示交易中心、國家專利產業化(廈門)試點基地和福州市知識產權實施與產業化基地;建成省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大型儀器設備協作共用網、臺灣科技企業育成中心等科技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