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 作者:趙建國 發布時間:2012-6-4
近年來,我國立足國情,將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七大產業作為重點培育和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了推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國務院辦公廳近日轉發了國家知識產權局等十部門聯合制定的《關于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工作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其中指出,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發明專利擁有量和專利國際申請量分別比2010年增長兩倍。
“增長兩倍”意味著什么?靠的又是什么?無疑,無數的事實證明,“增長兩倍”目標的實現,離不開自主知識產權的有力支撐。
專利支撐朝陽產業
“發展新興產業,靠的就是專利。”福建新大陸科技集團公司(下稱新大陸公司)有關負責人向本報記者介紹,近年來該企業依靠專利等知識產權成功實現轉型升級,在物聯網產業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2011年,該企業自主研發出物聯網核心技術之一的全球首顆二維碼解碼芯片。圍繞這塊指甲蓋大小的芯片,該企業提交了179件專利申請,其中包括120件條碼芯片專利申請、37項二維碼識讀引擎專利申請和22件二維碼物聯網應用模式專利申請,打造了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芯”。正是依靠600多件專利,該企業成為國內領先的集物聯網核心技術、核心產品、行業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于一身的綜合性物聯網企業。
更為可喜的是,像新大陸這樣的中國企業數量正在不斷增多。盡管在技術水平上還存在一定差距,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產業規模已居世界前列。在節能環保產業,“十一五”期間,國內申請人提交的專利申請超過2萬件,其中發明專利超過20%,年產值超過1.1萬億元。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第三代移動通信(3G)向第四代移動通信演進技術(LTE)方面,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興通訊)和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華為公司)等中國企業占據一定優勢。在2011年全球企業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排名中,中興通訊名列第一,華為公司名列第三,彰顯了中國企業的競爭實力。
競爭核心知識產權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差距和不足。這就要求我們在知識產權方面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支撐。”國家知識產權局有關專家表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是提升科技創新實力,綜合表現為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的競爭。然而,我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知識產權發展態勢不容樂觀,一是各國非常重視在我國進行知識產權布局;二是我國掌握的主要技術領域的核心技術少;三是我國相關企業比較缺乏國際布局和參與全球競爭的意識。
近年來,世界各國都將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目標。歐盟在2005年就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提出了互聯網加物聯網的“智慧地球”戰略;韓國、日本等國也出臺了相關政策,積極倡導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利研發及產業化應用的發展。
近5年來,世界范圍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專利數量激增,發明專利申請量增速顯著加快,是同期傳統產業領域發明專利申請平均增速的3至4倍。
對此,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要促進新興科技與新興產業深度融合,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成為先導性、支柱性產業。2010年10月10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其中涉及到知識產權的任務措施共有9項,包括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等方面。
“此次《意見》是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全面部署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背景下制定的。”國家知識產權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國專利申請呈現大幅增長,截至2011年底,代表較高專利質量指標、體現專利的技術和市場價值的我國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35.1288萬件,首次超過國外在華發明專利擁有量;國內(不含港澳臺)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37件,向“十二五”規劃綱要指標又邁進了一大步。業內專家認為,有了政策的引導,有了對專利的重視,有了企業的努力,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發明專利擁有量和專利國際申請量分別比2010年增長兩倍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高度重視知識產權。”談到專利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撐作用,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近日指出,事實表明,在新興產業領域,知識產權已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專利布局已經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先發企業搶占制高點的首選策略,各國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未來競爭的態勢已然十分明顯。必須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快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成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