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縮小貧富差距、穩物價保民生、食品安全監管,在新華網聯合百度新聞推出的“兩會”調查結果中,食品安全監管高居關注度前三,成為當前百姓最熱切的愿望和期盼。如何建立食品安全監管的長效機制,保證消費者能吃上綠色、新鮮、安全的食品,成為中國億萬消費者最關心的話題。
縮小貧富差距、穩物價保民生、食品安全監管,在新華網聯合百度新聞推出的“兩會”調查結果中,食品安全監管高居關注度前三,成為當前百姓最熱切的愿望和期盼。如何建立食品安全監管的長效機制,保證消費者能吃上綠色、新鮮、安全的食品,成為中國億萬消費者最關心的話題。那么,食品安全監管最犀利的技術手段是什么?記者日前與參加全國“兩會”的新大陸科技集團總裁王晶進行了一番交談,深受啟發:在傳統的條碼與新潮的RFID(無線射頻識別)之外,二維碼其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從中國物聯網拒絕忽悠、落地生根的角度看,我們有必要,在這個中國物聯網的春天里。
技術自主才有信息安全
在今年的“兩會”上,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建設高性能寬帶信息網,加快實現三網融合,促進物聯網示范應用。”剛剛出臺的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把中國物聯網自主核心技術的發展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給予重視:在現狀與形勢、主要任務的“核心技術”與“產業發展”章節三次提到了中國完全自主的二維碼感知識別關鍵技術。
物聯網“感知技術”包含傳感技術和識別技術,目前我國除識別技術領域的條碼識讀技術掌握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在全球有競爭力外,在其他關鍵技術上還處于劣勢:目前我國在傳感器網絡芯片研發方面與世界領先國家差距較大,高靈敏度、高可靠性傳感器80%以上需要進口;在二維碼與RFID的自主核心技術發展上,由于我國在RFID領域起步較晚,在RFID空中協議與關鍵技術方面,幾乎為國外所壟斷。盡管這兩年國家加大了投入力度,并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但在知識產權上受制于人,跟隨者的地位短期難以改變。核心技術在其他國家手中,這種技術現狀制約了當前我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同時對國家信息安全帶來隱患。
與RFID相比,中國在二維碼核心技術上有著與國際水平完全同步的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2010年更是率先在國際上推出了物聯網應用二維碼解碼芯片。在中國物聯網感知識別技術領域贏得了寶貴的領先技術優勢與產業話語權。有專家表示,在PC時代,曾經是INTEL的CPU芯片決定了當時的技術走向與產業趨勢;而在物聯網時代,二維碼解碼芯片將深刻地影響中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進程。隨著政府和行業部門信息傳達交換從互聯網時代進入物聯網時代,如果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我國信息安全就會受制于人,全面推行我國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二維碼解碼芯片技術,將極大地提升我國的信息安全水平。
二維碼可成最佳載體
很多人說二維碼相對于RFID有技術劣勢,不是全世界的主流發展方向,其實說到底,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同為感知識別領域的重要載體技術,RFID具有可重復“寫”入、一次多個目標讀取、穿透讀取與定位功能(主動式RFID)等重要特點。而二維條碼盡管存在識讀有方向性要求、載體信息不可改寫、信息容量較RFID小等局限,但由于其低成本、可制作性、可依附性(特殊表面應用/微小物品應用)、抗電子干擾性、可傳輸性(圖像外在、傳輸無空中協議),成為其他電子載體不可替代的關鍵感知識別技術。
一方面,在現有的物聯網應用領域中,包括電子憑證、移動支付、食品藥品溯源、票據防偽等對電子載體信息容量的要求都不是很高,二維碼完全可以承載,而且從信息傳輸通道的承載能力看,目前以2G通信網為主、3G通信網為輔的網絡基礎設施,與其勉強地支撐RFID,不如游刃有余地傳遞二維碼。另一方面,目前,二維條碼已經在全球范圍形成了較為完整統一的標準,作為物聯網應用中一種有效的移動類電子信息載體,二維碼的圖形特性,將使信息交互更加安全、簡單,尤其是其對于智能手機,只需安裝軟件,便可以變為二維碼的承載和識別設備,承擔二維碼信息傳遞、交互、轉移、識別認證等重要功能,由此為物聯網在消費領域中的應用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
應用潛力遠未發揮
相信很多智能手機用戶都安裝了一個名為“快拍二維碼”的應用,對商品、票據乃至出版物上的二維碼一拍、一查,就能追本溯源,或者連接到該物品的網頁。防偽、監管,這本身是加強社會管理、保民生促和諧的需要,不僅有市場的需求,也是打造服務型政府的需要。從這個側面可以看出二維碼的應用市場其實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據了解,利用二維碼進行溯源防偽,在國內外已有多方應用。目前,二維碼已經在電子憑證、移動電子支付、跨媒體介質、動物與食品溯源、票據防偽、公文流轉等眾多領域形成示范應用。據物聯網專家介紹,這一應用有三個前提,一是移動網絡環境隨著3G和WiFi的普及而得以保障,能夠提供“云端解碼”;二是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讓更多的用戶能夠接觸到二維碼客戶端;三是最重要的,二維碼技術的發展,使得解碼工具從專業的掃碼機具,變身為普通用戶手機的一個小小客戶端,飛入尋常百姓家,使得二維碼溯源防偽成為可能。
據悉,在我國,使用二維碼進行食品溯源已經被各地農產品部門所使用。比如山東青島市“菜籃子”工程,在全部的市級生豬定點屠宰企業、市區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陽光食品工程”集團消費單位等350家單位建成運行肉類蔬菜流通可追溯體系。在2012年食品安全工作會議上,北京表示將利用物聯網建立統一的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臺,這意味著進入北京市場銷售的嬰幼兒配方奶粉,不論國產還是進口,都要實現二維碼追根溯源。河北省38家乳制品生產企業表示將全部建立二維碼電子溯源系統,確保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行業性食品安全事件。建立完善的溯源系統對于食品的監管確實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真正的惠及普通消費者的“最后一公里”就是要讓老百姓都能獲取溯源信息,例如“快拍二維碼”在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中就能有效解決食品安全的“最后一公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