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島,福建第一大島,海西建設的一個熱點。
空中俯瞰,平潭島就像一只凌波踏浪的麒麟。海西建設帶來的發展機遇也恰如麒麟送來祥瑞。
然而,機遇帶給人們的不僅是喜悅和輕松,也有糾結和沉重。
怎樣才能乘上機遇這只“金麒麟”,推動福建跨越發展?是在傳統發展道路上大干快上,還是探索新路又好又快?
福建正在用理性的思考、創新的精神書寫這份答卷。
關鍵詞就是:先行先試。不僅在對臺交流合作上先行先試,在轉變發展方式上同樣先行先試,率先走出轉型發展新路。
春天里,行走八閩大地,我們看到了新變化,感受了新探索。
機遇是給有科學準備的人準備的。抓住轉變發展方式主線,才能真正抓住海西機遇
福建有福,佳音連連。
繼2009年國務院決定支持福建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后,4月8日,國家發改委又發布了《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海西建設布局敲定。
《規劃》描繪的藍圖令人振奮:到2020年,努力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為科學發展之區、改革開放之區、文明祥和之區、生態優美之區,使之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極。
機遇是給有科學準備的人準備的。發展的機遇變成發展的現實,最重要的是科學的發展思路。
福建人有深深的跨越情結。
福建地處東部,面朝大海,但經濟總量在東部沿海十個省份卻排老九,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還未達到東部平均水平。有人戲說,福建是東部里的西部。而2009年《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到2012年福建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接近或達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還有一年多的時間,前有標兵,后有追兵,不跨越發展,目標就難實現。
福建人又有清醒的轉型意識。
省委書記孫春蘭從成本角度看轉型,用長遠的眼光看成本:“轉型會有成本,但現在的成本,不管經濟成本還是社會成本、環境成本,都比將來要小。早轉要比晚轉好,快轉要比慢轉好,主動轉要比被動轉好。”
急于跨越,為何又要轉型?
廈門風光優美,經濟發達,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于偉國卻給我們現身說法,剖析廈門發展的瓶頸:土地稀缺,廈門人均土地面積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1/5。產業結構不合理,制造業以加工出口為主,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中低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品附加值較低。增長動力失衡,外貿依存度超過180%,增長嚴重依賴外需。市民的環境意識、權益意識越來越強,不允許損害環境的發展。不轉變發展方式,想快也快不了,快不長久,快不下去。
福建全省的發展同樣遇到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土地普遍緊張。工業化層次較低,裝備制造業水平偏低,第三產業滯后;區域發展不平衡。既有遙遙領先的廈門、漳州、泉州金三角,又有經濟欠發達的革命老區和西部山區。福建山清水秀,保護生態任務繁重。
差距催促加快發展,瓶頸制約發展。出路在哪里?出路在于轉變發展方式。
抓住轉變發展方式主線,在轉變中發展,在發展中轉變,才能真正抓住海西機遇,突破發展瓶頸,推動福建跨越式發展。福建省委、省政府思路清晰,先行先試就是要在轉變發展方式上探索新路。
福建簡稱“閩”。“門”里一只蟲,出“門”一條龍——解放思想、打開觀念禁錮之門,小蟲方能成龍!
“解放思想的力度有多大,創新觀念的深度有多大,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空間就有多大。”去年6月,省委書記孫春蘭帶領80多名省直部門負責人和各地市一把手,深入9個地市,一路看、一路評、一路議。看完省內看省外,去年底,福建又組織領導干部,南下廣東、北上天津、近到江西,找差距、學先進、謀趕超。
經過這兩次“思想拉練”,大家不僅深切體會了為什么福建“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更重要的是開闊了視野,更新了觀念,拓寬了思路,增強了轉變發展方式的緊迫感。
跨越發展必須轉型發展。福建天時地利人和。
轉型的過程是解決諸多“兩難”的過程。統籌協調,海西建設找準了新路徑
到過福建的人,為武夷山區的秀美而驚喜,也為廈門海岸的壯闊而感嘆。
福建有山有海,西部是山,東部靠海,山海相接,然而經濟狀況卻是山海相隔,東西兩極,山區與沿海發展差距很大。統籌山海,加快形成山海協動、工農聯動、城鄉互動的全省一體化、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是福建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著力點。
“兄弟手牽手,一起往前走”。閩東北、閩西南和廈漳泉龍三個經濟協作區,優勢互補,互惠雙贏,聯手發展。革命老區龍巖市借力直追,已躋身福建經濟五強。三明、南平等西部山區地市與福州、泉州聯手,推出了50個山海協作示范工程和100個山海協作重點骨干項目,催生了蒸蒸日上的特色資源加工、綠色產品開發和生態旅游經濟。山海相隔正變為山海相接。4月29日,福建在晉江召開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現場會,部署進一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轉變發展方式,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面臨一系列兩難問題。統籌兼顧,解決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成了福建探索轉變發展方式的基本路徑。統籌區域發展,統籌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統籌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統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
統籌產業發展,喜新不厭舊。
福建輕紡工業較為發達,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明顯。福建在積極培育新興產業的同時,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在晉江采訪,正逢一年一度的中國(晉江)國際鞋業博覽會,眾多客商云集,小城好不熱鬧。晉江以民營經濟起家,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當家,號稱中國鞋都,擁有許多名牌產品。“只有落后的技術,沒有落后的產業。”市委書記尤猛軍對調整產業結構有自己的理解。“輕紡產業吸納就業多,產品有市場。只要堅持創新,照樣可以大有作為!”
晉江企業在技術、管理、產品創新上做文章,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和企業競爭力。走進著名體育用品企業安踏的檢測室,只見一雙雙嶄新的運動鞋正在機器上不停地“彎腰”,原來這是在做產品耐折斷試驗,國家標準是連續折彎4萬次不斷裂,安踏的標準是8萬次。運動鞋里也有高科技。安踏加大技術開發,提高產品性能和質量,去年銷售收入超過74億元,利潤8億元。同是體育用品企業的361°,精心打造品牌,發展勢頭看好,不僅解決了當地近萬人的就業,還在全國開設專賣店7300家,吸納員工近15萬人。全國最大的婦女衛生巾和嬰兒紙尿褲生產企業恒安集團,不斷開發新產品,去年銷售收入超過108億元,利潤率高居全球同行業榜首。
福建推進自主創新,正在打造海峽西岸先進制造業基地。承載著60年光榮與夢想的老國有企業廈工,依托完善的整機、液壓、傳動、電器研發試驗平臺,開發關鍵技術,去年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大關。廈門“大金龍”堅持自主設計制造,上萬輛新型客車不僅服務于上海世博會、南非世界杯等國際盛會,還成功打入歐洲市場。工程機械行業的“小字輩”龍工,依靠科技支撐后來居上,去年銷售總額突破120億元。廈門鎢業改進工藝,原料吃干榨凈,提高了產品附加值。位于福州的新大陸科技集團已迅速成長為橫跨物聯網、三網融合、綠色環保三大領域的高科技企業。去年推出了全球首顆物聯網應用二維碼芯片,搶占了物聯網感知層的技術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