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巫菁
廈門網-廈門商報訊 洋人才、港臺人才一度是不少大陸企業爭相搶奪的對象。由于地緣關系,不少臺干(臺灣人才)就職于閩企,然而如今卻遭遇水土不服,頻頻流失。在18日舉辦的閩臺人才共促閩企發展論壇上,為眾多民企服務的麥斯特人力資源有限公司公布的一組數據讓人瞠目結舌:2008年至今,200多位引入閩企的臺干現在只剩下1/4,流失率75%。
傳統產業流失率高于新興產業
“現在閩企里留下來的多數臺干都是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很少很少。”論壇上,新大陸總經理王晶表示,引入閩企的人才基本就是高端技術人才和管理營銷人才,流失的人才都是集中在管理層,原因很簡單,“不懂潛規則!技術人才很少與外面接觸溝通,而管理人才則不同,不懂潛規則很多事情辦不了。”廈門某服裝企業負責人表示,臺干往往做事很利落很有效率,可是對于大陸商場上的一些規則不夠了解,這個適應過程往往讓臺干感覺很吃力。
麥斯特獵頭事業部常務副總游海毅表示,廈門的很多新興產業企業都是臺資背景,而非臺資背景的以服裝等傳統產業居多,這些企業需要管理上的升級,所以對于臺灣管理人才的需求更多,這部分人才是流失的主力軍。
“有時候一個會議上一個領導的一句話讓每個人都心領神會,可我卻完全沒搞懂。”一位曾經就職于廈門企業的臺灣人說道,文化上的差異很難跨越。
缺乏歸屬感 高薪留不住
“臺灣職業經理人在閩企的‘存活率’普遍不高,每家企業平均周期2年。”某廈門企業負責人表示,大陸員工比較謙虛,臺灣員工比較自信。這是不少廈門企業對用人的感受,也是臺灣人才融入廈門企業過程中的一個阻礙。
“現在很多老板說,不要再給我介紹臺灣的人才了。”麥斯特總裁李妍菲在論壇中說道,很多閩南老板覺得臺灣員工太清高、太高傲。“臺灣企業國際化較早,公司管理運作相對制度化和規范化,而大陸企業未能形成,變得有落差,很容易出現臺干不認同閩企老板的戰略及戰術。而臺干習慣有請老板提出明確的目標、標準甚至做法的‘量化管理’風格,這種職場文化差異勢必造成兩者的‘婚姻’無法持久。”李妍菲的看法得到不少廈門企業老板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