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閩商》雜志 作者:伍長南 發布時間:
自祖國大陸實施對外開放以來,吸引了大批臺商到大陸投資。截至2008年底,大陸累計批準臺資項目77506個,累計吸收臺灣直接投資476.6億美元。然而,在臺商赴大陸投資的同時,大陸企業赴臺投資項目、金額卻微乎其微。海峽兩岸產業資本、金融資本的單向流動,既不利于兩岸經貿關系的發展,也不利于臺灣經濟的發展。因此,開放“陸資入島”、促進兩岸雙向投資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一、開放海峽兩岸雙向投資
當前,海峽兩岸關系出現重大的積極變化,為加快海峽兩岸雙向投資提供了重要的機遇。2008年5月,國民黨重新在島內執政,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上臺前就主張:如果當選,未來將開放陸資入島,吸引臺商資金回流,加快了開放陸企赴臺投資步伐。
自2008年8月1日起,臺灣當局逐步放寬大陸投資金額上限、簡化投資審查程序,在松綁大陸投資金額上限方面,個人由現行新臺幣8000萬元放寬為每年500萬美元;中小企業放寬為新臺幣8000萬元或凈值或合并凈值之60%;非中小企業一律放寬為凈值或合并凈值之60%,且若取得工業局核發之營運總部證明文件或為跨國企業在臺子公司,則不受此限制。
2008年12月24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大陸企業赴臺灣地區投資項目管理有關規定的通知》,鼓勵符合條件的大陸企業前往臺灣投資,這是大陸相關部門公布的首個關于“陸資赴臺”的正式文件。年底,臺灣經濟主管部門基本擬定“大陸地區人民來臺投資許可辦法”草案,開始進行島內協商,在島內形成共識后將交由兩岸兩會協商。特別是第三次“陳江會談”,就推動兩岸經貿關系正常化、加強兩岸金融合作、開放陸資來臺投資等議題進行協商,簽訂了協議。其中,在開放陸資來臺投資方面,針對開放陸資來臺投資制造業、服務業、不動產、“愛臺灣12項建設”等項目及相關配套進行溝通,就促成陸資來臺投資進行制度化的安排。
臺海對大陸資金赴臺投資采取“原則開放、例外限制”的方式,陸資赴臺投資分為財務投資與直接投資兩種。
一是財務性投資,根據臺灣金管會2009年4月29日發布“大陸地區投資人來臺從事證券投資及期貨交易管理辦法”,開放大陸地區投資人赴臺投資上市上柜有價證券、從事期貨交易的財務性投資。由于海峽兩岸尚未簽署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大陸合格境內機構投資人(QDII)投資上限為其規模的3%,即最大規模約為72億元新臺幣,且不能投資臺股或期貨,只能投資銀行存款、可轉讓定存單、銀行承兌匯票、銀行票據、商業票據、回購協議、短期政府債券等貨幣市場工具、政府債券、公司債券與可轉換債券等;即使海峽兩岸簽署MOU,陸資可從事證券投資及期貨交易,投資上限設定為資金資產規模的10%,金額大約為220億元新臺幣。
二是直接投資,在臺灣經濟部擬定的“大陸地區人民來臺投資許可辦法”草案中,同意大陸法人團體直接投資臺灣;陸資可在臺獨資、合伙、投資臺灣企業,購買臺灣公司股份或設分公司。據媒體報導,目前開放陸資赴臺項目采取正面表列方式與分階段開放,投資項目達99項,其中制造業部分開放約65項,但禁止在中國投資的項目,如晶圓和TFT-LCD等仍暫不開放;公共建設開放11項,開放以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方式進行投資,但對公共工程承攬部分仍不開放;服務業開放23項,其中,批發、零售業優先開放,但涉及學歷認證部分、專業證照(如律師、會計師)等服務業暫緩開放。
二、陸資赴臺投資取得新突破
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的重要講話中明確表示: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大陸企業到臺灣投資興業。隨著海峽兩岸實現“三通”,為兩岸由單向投資向雙向投資創造條件。
2009年5月17日,國家商務部、國臺辦發布《關于大陸企業赴臺灣地區投資或設立非企業法人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大陸企業赴臺投資程序,國臺辦主任王毅在海峽論壇大會講話中表示:大陸主管部門近期將有序組織電子、通訊、生物醫藥、海洋運輸、公共建設、商貿流通、紡織、機械、汽車制造業等行業的骨干企業赴臺投資考察,推動赴臺投資取得實質進展。
2009年1月15日,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在臺北舉行辦事處掛牌儀式,成為首家登臺設立辦事處的大陸航空公司。同時,今年還有寶鋼、首鋼、國航、中遠、中國海運、中移動、中聯通、中石化、中糧油、中國神華、招商局等大陸企業赴臺考察,大陸銀行業也表達參股島內銀行的意愿。目前,地產業、餐飲、商業、交通、旅游等服務業赴臺投資具有較高的可行性,特別是餐飲、商業中的四川譚魚頭、內蒙古小肥羊、北京全聚德等,均已在島內投資設店與布局。
此外,福建新大陸電腦公司與荷蘭史利得公司近日簽署協議,投資28萬歐元,收購史得利公司在臺灣獨資設立的帝普科技58%股份,從而使新大陸成為福建省首家提交進入臺灣投資申請的企業。
據悉,福建新大陸電腦公司收購收購史得利公司在臺灣獨資設立的帝普科技58%股份后,更名為臺灣新大陸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電子產品設計、電子材料批發與零售、資料處理服務和國際貿易。目前,有關申請材料已提交商務部核準。
以上種種跡象均表明呈現出陸資赴臺投資較大的發展潛力。(福建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伍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