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六十周年·“科技中國行”系列報道
——風生水起走海西(三)
來源:科技日報 發布時間:
如同在茫茫大海上發現新陸地的哥倫布,“新大陸”總裁王晶也有同樣夢想:開創神奇未來。
“世界上只有5家企業能做二維碼。我們在研制芯片,到時就不是1/5的概念了。”王晶說。
何止二維碼。亞洲唯一可進行數百萬噸水量紫外線消毒系統實驗驗證渠,可用于“瘋牛病”、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情事件的“溯源”技術,等等,使“新大陸”綻放春意。
當年只有18個人的“新大陸”,如今已橫跨電子信息與通訊、環保科技等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超過400項。
“經過多年積累,我們不只是‘拿來’了。”王晶回過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加強與臺灣的交流合作,將促進福建高新技術的發展。”
不僅“拿來”,更要創新
拿來主義,像一根繩索,既便于人們爬高,也能束縛手腳。
在福建,很多企業曾把“拿來”當作唯一的“利器”。
如今,人們的觀念變了,不僅要“拿來”,更要“自主創新”。
宏遠集團副總裁葉敏腳下的“破樓梯”似乎瞬間嶄新起來,“我們的‘竹纖維’要全面投產了”。
集團的新廠房,正在舊廠房基礎上改造,前前后后花費了大筆資金。“見過竹子做的衣服嗎?”他發問,不等回答,又笑,“過不了多久,你會見到很多。”
宏遠集團與中科院化學所合作,進行竹纖維面料等離子處理技術研究,對竹材原料進行篩選,研究竹漿粕制漿漂白生產技術,研究竹漿粕短纖溶劑法紡絲生產技術及裝備,研究竹纖維短纖紡紗技術,開發高附加值的再生竹纖維新型紡織材料。
“為解決斷線關鍵技術,我們向福建省科技廳申報重大科技專項。”葉敏說,科技部、福建省科技廳、泉州市科技局各投1000萬元,“竹纖維紡織材料研發及產業化”如火如荼。
福建,產竹大省,竹林面積占全國1/4。有數據顯示:30年后,世界紡織纖維需求量將突破1億噸,受耕地資源、石油資源限制,棉花和化纖產量遠達不到需求。
“1.7億打造年產5000噸的竹纖維示范性生產線即將建成,兩三年可實現年產5萬噸的生產能力,宏遠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竹纖維生產基地。”葉敏昂首挺胸,仿佛站在珠穆朗瑪峰頂。
“10年前,一群立志奉獻、創造的青年,發出‘打造一流企業’的吶喊。”南威軟件董事長吳志雄說,“10年后,我們和泉州市政府、微軟共同出資15億建設技術中心。”
2002年前后,互聯網業界逐步從悲觀走向理性,軟件業隨之復蘇、興盛,然而“燒錢”并不稀奇。是跟風還是另辟蹊徑?
南威軟件以求知者、開拓者姿態,不斷加強與微軟、IBM、華為等巨頭的聯系,建立戰略性聯盟;與廈門大學、福州大學交流合作。短短時間,南威承擔國家火炬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科研課題10余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62項。
“數字電視機頂盒的芯片,我們也有自己的產權。”吳志雄眼光發亮,仿佛看到了“南威王國”。
學習借鑒,注重改革,實現從側重科技計劃項目審批向側重科技政策制定、科技資源統籌、創新環境培育等多輪驅動轉變;注重統籌,通過建立健全形式多樣的科技會商制度,推進跨學科、領域、部門、區域科技協作。在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的聯動之下,福建宏遠“竹纖維紡織材料”,廈門弘信撓性印制電路板,等等,孕育著福建從“拿來”到“自主”的明天。
傳統產業,漂亮升級
“這里是中國最大的茶葉批發市場,每日交易達60噸,春秋旺季可達百噸。”安溪茶管委會主任陳水潮的眉眼掩不住笑,“‘大茶葉’戰略算是走對了。”
安溪有個鐵觀音研究院,陳水潮清楚科學的重要。
20萬畝無公害示范基地、10萬畝優質鐵觀音基地、10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