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新華網北京
“國家的政策導向進一步堅定了我們的信心,使我們感到福建近年來大力推進工業結構調整的路子走對了。”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經貿委主任周聯清說,去年,福建的出口加工業雖然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但是福建的國內生產總值依然突破了萬億元,經濟增長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卻大大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他認為,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把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非常切合福建發展工業的思路和實踐。
近年來,福建在調整工業布局、完善產業鏈條、改變工業結構方面做了許多工作,通過發展重點產業集群、重點產業鏈和重點產業基地,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制造業從低端向高端發展。注重為產業升級提供技術支撐,福建全省建立了21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07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22家省級行業技術開發基地,每年地方對科技投入超過200億元。
全國人大代表、新大陸科技集團總裁王晶說:“如果沒有幾年來政府對企業技術創新的鼓勵和支持,許多出口加工企業也許至今仍在做‘貼牌’產品,金融危機一來,我們將全軍覆沒。”她說,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為企業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就擁有了競爭的高端武器。我們應該為危機過后的發展機遇儲備動力。”
“國家出臺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將對福建的科學發展起到巨大促進作用。”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眾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許金和說,從2004年起,福建對電子、機械、石化、輕工、紡織、冶金、建材、醫藥等10個行業制訂了轉型升級計劃。利用金融危機的契機,福建省政府采取貼息方式,資助眾和以及其他紡織企業引進國外一流設備,開發新產品,提升技術和管理水平。“在海外商家壓縮訂單、壓低價格的情況下,我們必須依靠質量和產品創新來贏得市場”。
福建還利用工業基礎較為薄弱的后發優勢,從高起點發展重化工業,實行嚴格的環保和土地使用標準,使大型項目的環保技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近年來,福建對環保、水利和公共設施投入逐年遞增,去年超過400億元。
“我們要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為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區。”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