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核心能力 參與跨國競爭
我國已經成為電子信息產業大國,規模僅次于美國,排名世界第二。但行業發展中仍存在深層次的矛盾,主要表現在核心基礎產業薄弱,企業綜合競爭力不強,出口產品附加值低,產業結構不合理;軟件產業規模偏小,軟件硬件比例失調;核心技術受制于人,自主創新能力亟待提高等方面。如何依托自主創新培育核心能力,積極參與跨國競爭?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壯大“創新型企業”
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我國的一項長期性戰略國策,同時,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是建設一批“創新型企業”。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圍繞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努力攻克一批事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核心關鍵技術。他強調,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完善自主創新激勵機制,落實鼓勵和支持自主創新的財稅政策、金融政策和政府采購制度,積極發展創業風險投資。抓緊制
定并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在今年的全國信息產業工作會上,信息產業部部長王旭東說,提高信息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制定我國信息產業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重要產品目錄,推動出臺和落實鼓勵自主創新的相關政策措施。加強對企業研發活動的支持,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記者注意到,在國家創新大政方針確定后,企業希望落實更多的“細節”。
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總裁孫丕恕在遞交給大會的“發揮政府市場導向作用,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建議”中提出:“建立創新型國家,本質上要建立創新型企業。”他說,為支持自主創新,我國政府發布了《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財政部也發布了《關于實施促進自主創新政府采購政策的若干意見》。但是從整體上看,政府采購還存在著許多薄弱環節,實際的執行結果沒有很好地落實“規劃綱要”的政策精神。以服務器產品為例,2006年我國政府領域、教育行業采購的外國品牌高達50%以上,金融、電信行業高達80%以上。服務器作為計算機網絡的核心設備,外國品牌卻占據了政府事業單位、關鍵行業很大的采購份額,這不僅影響我國自主品牌服務器產業的發展,還關乎著我國的信息安全,為此,他建議盡快制定和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實施細則》,將國家鼓勵和保護自主創新的政策內容作為《實施細則》的核心內容,并對國內企業自主創新產品實行首購制度、訂購制度;對企業采購國產高新技術設備提供政策支持。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科大訊飛公司總裁劉慶峰則從稅收政策的角度,提出鼓勵和支持企業創新,為此,他提交了“關于通過創新產品投入回收期前的增值稅返還,鼓勵企業創新投入的建議”和“關于建立企業研究經費專項儲備制度,通過所得稅稅前抵扣激勵,提高企業研發投入力度的建議”。
在壯大創新型企業的過程中,基礎研究的助推力不可忽視。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原校長陳佳洱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的多是基礎研究項目。曾經一直呼吁要重視基礎研究工作的陳佳洱,特別強調創新中要重視基礎研究工作。他說基礎研究是技術創新的源泉和先導,很多重要的技術創新都離不開基礎研究的積累。來自沈陽軍區的“將軍委員”林溪石則創造性地提出讓科學家先富起來,才能不斷地給企業創新注入活力。
核心力在于“你無我有”
核心競爭力是自己獨有而對手不易模仿的能力。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總裁楊棉棉說,最大的核心能力就是自己的品牌號召力。因此,電子信息產業今后一個時期要大力培育自主的民族品牌。“培育一流的品牌是最大的和諧。”她強調說。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也認為,中國的電子信息產品為什么利潤這么低,關鍵是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沒有自己的品牌。
在電子信息產業全球化的浪潮中,相對于品牌而言,要做出“人無我有”的產品可能更不容易。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認為,真正能做出人無我有產品的企業在全球來看也非常少有。像蘋果公司的Ipod,也并非在技術上完成得很好,但是從產品來講非常成功。他坦陳,從現階段來看,TCL離這些國際大企業還有一定的距離。“我們更多是在產品應用、功能整合開發方面尋求一些創新和突破。”他認為這是符合大部分中國企業現狀的策略。李東生告訴記者,創新是未來企業保持持續高速發展的基礎。在消費電子領域,競爭一直非常激烈,幾乎所有的中國企業都處在產品同質化或者價格競爭的壓力之下,而TCL的所有產業幾乎都在消費電子領域中。所以要想讓自己的競爭力更強大,就要在質量上加以改善,在創新方面不斷尋求突破。
但“你無我有”也可能是人家先有,我“后來居上”。劉慶峰代表說,當初他們創業時,整個中文語音產業幾乎全部掌握在國外公司手中,那時候他們第一個目標是“讓中文語音技術在中國人手上做到全球最好,中文語音產業控制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中”。他強調,打造“你無我有”的產品,不排除充分吸收他人長處,更不排除積極與人合作。他說,以訊飛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建設,不僅有中國科大、清華、中科院和社科院的參與,最近還開始跟微軟成立了合肥微軟技術中心,和美國最大的語音上市公司Nunace公司成立了其亞太區唯一的語音聯合實驗室。現在,訊飛又瞄準了更高的目標,那就是“成為全球最出色的多語種語音技術提供商”。
“走出去”路還很長
王旭東部長在今年全國信息產業工作會上強調,目前,生產要素全球配置的特點日益突出,我國信息產業與全球產業發展之間的相互聯系越來越緊密,核心技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專利、標準和品牌成為各國爭奪競爭優勢的制高點;跨國公司的產業轉移、跨國投資和并購活動愈來愈頻繁;經濟全球化有利于產品出口和企業“走出去”,但針對我國產業的貿易摩擦和知識產權糾紛也在增多。
專家指出, 人民幣升值、“兩稅合一”,均有利于企業進一步走出去參與跨國競爭。李東生代表認為,TCL在多年的國際化實踐中發現,創新力增強了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反過來,國際化又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的整體創新力。他說,特色的技術創新體系帶來了TCL集團近年來的高速發展,也促成了國際化的戰略決策,而國際化戰略又將TCL的創新帶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通過整合并購國外企業的原有創新資源和技術創新平臺,TCL的全球研發平臺得以創建,全球研發資源和技術資源的共享,使得TCL的技術研發和工業設計水平迅速提升到全球領先的水平。湯姆遜在數字電視方面的優勢,使TCL在數字技術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這對于提升TCL在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力有很大的幫助;阿爾卡特手機技術使TCL擁有了完全知識產權的國際專利,因此去年TCL承擔了Philips訂單開發3G手機。可以說,集團內部研發資源的積累和全球設計、研發資源的整合為TCL產品技術的提升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國際化促成了集團創新體制的整體提升。但他也承認,國際化是“萬里長征”,其中不乏“沼澤與陷阱”,需要企業家獨到的國際化眼光與運作經驗。
當前,軟件外包被看作軟件產業發展的一個增長點,也是“走出去”的新起點。全國政協委員、東軟集團董事長兼CEO劉積仁表示,要大力開展軟件外包服務,高品質的人力資源是關鍵性因素。“人才是我國成為軟件大國的關鍵。”他提出,國家要大力支持和動員社會資源來進行相應的人才培訓,甚至“要像扶持高科技企業發展一樣扶持社會力量培訓人才,創造條件支持其發展”。
與此同時,王文京代表和王晶代表都對跨國人才培養提出了建議。用友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文京針對跨國企業研發中心的“人才戰”說,隨著外國公司陸續在中國設廠生產,國外廠商在中國的研發中心也不斷增加。他認為,國外廠商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是一把“雙刃劍”,可以帶來技術和新的研發體制,但是同時也要注意這些研發中心所帶來的研發人才流失。但是企業如果能從這些跨國企業研發中心再“挖”回人才,無疑能改善“走出去”的人才荒。
福建新大陸科技集團總裁王晶則建議,國家應出臺相關政策支持企業加緊培養自主創新中的領軍人物和技能型人才,讓“走出去”的步伐更為堅實。